
电影之外深圳股票配资论坛,两位父亲的共情
黄志忠曾深情地提到徐世海:“我深深地敬佩他。人生某一阶段,他遭遇了极大的打击,但他没有被击倒,反而更加坚强,站了起来。” 2021年,黄志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看到了一篇关于徐世海的报道。那一瞬间,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,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击中。徐世海的故事让他震惊——他从未想到,身边竟然存在着“约死群”。同时,作为一位积极做网络劝生的父亲,徐世海的行动也深深感染了黄志忠。“他一次次救助那些迷失的孩子,真的是太伟大了。”带着这样的敬意,黄志忠立刻前往河南郑州,找到了徐世海。
“我和他待了三天,期间喝了两三次酒,谈话时几乎是泪眼婆娑。那几天,我们聊了很多。”这三天里,徐世海向黄志忠讲述了无数触动人心的案例,有的是感人的,有的是痛彻心扉的。经过这次深度接触,两人迅速达成共识,决定将这一故事搬上银幕。黄志忠感慨地说,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,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个故事讲出来。
展开剩余82%电影筹备的五年中,黄志忠和徐世海始终保持着联系,电影中的40%的台词,都是他们两个人的对话。在创作过程中,黄志忠与角色产生了深深的共鸣。“徐世海的情感烙印,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。”在五年的时间里,黄志忠打磨着这个网络劝生者的故事,并决定将郑州作为电影首映的地点。
黄志忠表示,电影的上映并不是结束,而是全社会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起点。“我们更想作为倾听者,聆听银幕之外的声音。”他说。
克制的叙事
将这样一个复杂而沉重的社会问题搬上大银幕,绝非易事。黄志忠透露,影片拍摄过程中,剧本经过了多次修改,创作团队还曾深入网络黑暗角落进行调研。一位编剧在潜入“约死群”之后,亲眼目睹了直播中的轻生场面,导致她一度情绪崩溃。这样的经历让创作团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题材的社会意义。
黄志忠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功课,和心理学专家交流,试图了解青少年面临的困境,以及为何会有“约死群”这样的群体存在。“所有精神层面的力量,都源自徐世海先生的原型。”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真实故事时,黄志忠回答道,但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,部分故事也做了二次创作。他追求的是一种“克制”的叙事方式,避免过度煽情,力求以平实、朴素的语言呈现,激发观众的思考。
“当电影结束后,话题才是电影真正的开始。”黄志忠希望通过《向光花盛开》,向公众提出一个问题,并希望自己转变为倾听者,聆听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回应与讨论。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,我希望我们的孩子眼里充满光明,勇敢、有信念、有理想。只有为这个社会发声,社会才会变得更好。”
花儿终于开了
在日常生活中,徐世海是一个平实的男人,光头,面带微笑,给人一种和善的感觉。但他的眼神时常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忧郁。徐世海从事家装生意,也是公益组织的一员。2020年5月12日,17岁的儿子徐浩宇轻生了。就在前一天,徐世海还和救援队一起去打捞溺水的老人。晚上回家,两个儿子依旧如常,他记得大儿子徐浩宇给自己倒了茶,洗完衣服后还拖了地。第二天清晨,徐世海被保安的敲门声惊醒,得知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,保安问:“是不是你家孩子?”
从那一刻起,徐世海的生活彻底改变了:从儿子的轻生,到深入网络中的“约死群”,他尝试着将一个个陌生的孩子,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。徐世海说,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,他的心脏一直不好,常常失眠,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。为了不加重他的负担,家人将儿子的遗物都收了起来。
直到今天,提到大儿子,徐世海仍然无法平静,“每次说到他,我都会掉泪。”
同意将自己的经历搬上银幕,意味着再次撕开内心的伤口。这个决定来源于一次和朋友的对话。“你自己能救多少个孩子?”朋友的一句话,让徐世海明白,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“网络劝生”背后的故事,或许能汇聚更多力量,挽救更多孩子的生命。“《向光花盛开》,花儿终于开了。”在路演现场,徐世海说完这句话后,停顿了很久。对他来说,这不仅仅是电影的结束,更像是多年压在心头的重石,终于被轻轻移开了一角。
潜入黑暗,是为了让光照进来
徐世海曾经亲自“卧底”进入那些充斥负能量的“约死群”,他看到无数迷茫、绝望的孩子。为了理解这些孩子的痛苦,徐世海引用了心理学家的“空心病”概念:“这些孩子对现在感到失望,对未来感到无望,内心的脆弱和情绪的反复交织在一起。”他指出,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,而是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以及网络信息等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。
多年的“劝生”工作让徐世海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相处方式。他的“劝”,往往只是发送一张路边小花的照片,或是流浪猫的照片,简单地说一句“今天的云很漂亮”,以此来平复孩子们的情绪。在他们情绪恢复之后,再深入讨论问题,寻找解决的办法。有些孩子在反复中进退,徐世海就“跟着孩子同步”,哪怕同样的话要重复说许多遍。
在采访过程中,徐世海曾向《面孔》栏目记者分享了一张女孩的近照,女孩告诉他,她瘦了,已经复学。照片中的女孩和朋友坐在草地上,笑容灿烂。“跟这些孩子熟悉后,我有时候还会和他们开玩笑,反而觉得他们很舒服。”徐世海笑着说。
一些孩子叫他“海爸爸”,有的则会说:“叔叔,我给你买点什么?”“我们这里最好的酒给你买一瓶。” “酱板鸭可好,我给你寄几只。”徐世海笑着回应:“想寄就寄,但不要超过100块钱!”
他希望孩子们明白,遇到困难时,给自己多一点时间,家长也要多一些耐心。“一旦失去了生命,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。”这是他在巨大的痛苦中获得的领悟,也是他通过电影希望传达给每一个观众的最简单、最朴素的真理。
发布于:福建省股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